——綏化歸來的畫家楊欣女士。
7月5日,記者見到了從綏化走出去、在國外回國的畫家楊欣女士。
楊欣女士在肇東度過了她的學生時代。她興趣廣泛,特別是書法、繪畫和文學,從小就喜歡。12歲時,她在同學的父親何叔叔的影響下接受了書法啟蒙教育。放學后,楊欣還帶著畫板下鄉(xiāng)寫生。她說,“從那以后,我就再也沒有離開過繪畫、書法和文學,這讓我的人生更有意義。”
雖然楊欣如此熱愛文學和書畫,但她在大學和研究生院的專業(yè)都不是書畫。楊欣只能從自己的生活和旅行中尋求藝術靈感。她說:“雖然我們不能改變時間和空間,但我們可以記錄從中自然流露的感情?!蓖ㄟ^不懈的自學,楊欣的藝術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。2004年,楊欣去了德國,成為畫廊的簽約畫家。然后,她開始前往意大利、荷蘭、美國等歐洲國家,感受那里的藝術氛圍,與各國藝術家交流學習。
楊欣的作品被德國和其他收藏家收藏。2009年,楊欣女士回國后一直從事經(jīng)濟交流、文化活動策劃和繪畫輔助教學工作。2014年,她在人大畫院開了花鳥班和人物班。此后,她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。她的作品多次獲得《華夏時報》金獎,《華夏時報》已舉辦七屆。今年,組委會授予她“中國水墨藝術家最具影響力導師”稱號。
楊欣作品的題材主要是山水、人物、花鳥,尤以山水為主。游歷歐美多年,她見識過歐美的壯觀景色。相比之下,她對我們自己的山河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。山水文化是有根的,中國畫創(chuàng)作要牢牢植根于根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體現(xiàn)藝術的本質(zhì),楊欣對張大千先生的潑彩技法給予了高度評價,并被其作品所表達的意境所震撼。楊欣說,潑彩手法的運用要有深厚的情感,要以連貫的情感表達為基礎,否則就是一種機械的涂抹。她在繼承傳統(tǒng)文化的同時又有所創(chuàng)新,在尋找文化根源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。
從北京到達綏化后,楊欣女士不顧旅途的勞累,堅持在休息前閱讀《黑龍江十大書法展畫冊》。她說:“很高興在畫冊里看到我們綏化畫家的作品。這次回來,發(fā)現(xiàn)與20年前相比,綏化的文化氛圍深了很多,家鄉(xiāng)散發(fā)著文化藝術的氣息,“通過了解,我知道家鄉(xiāng)有很好的藝術土壤,綏化也成功策劃展出了很多國內(nèi)知名書畫家的作品。
楊欣說,她感恩這片黑土地,在綏化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階段,這讓她有了非常深厚的文化情結(jié)。這次回來,楊欣會把自己的一些作品贈送給家鄉(xiāng)的長輩。未來,她打算通過自己的力量,幫助相關部門組織策劃藝術交流活動,將家鄉(xiāng)的藝術家介紹到全國,邀請外地的藝術家到綏化,拓展家鄉(xiāng)藝術家的視野,形成良性循環(huán),推動綏化文藝向更高層次發(fā)展。